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教授发表“癌转移观念在更新”文章,强调两个重要观点:一是癌转移为全身性问题,需全身干预;二是癌转移不是晚期现象,预防需及早进行。
我认为,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连续性的主动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沿着一定渠道,通过淋巴道、血液、腔道到达另一部位或多个部位,形成新的转移灶。所以,患者在确诊为癌症后就应考虑到防止它的转移问题。
1、癌症转移的早期性决定治疗的综合性。汤钊猷教授指出:“癌转移不是晚期现象,预防需及早进行。本所与美国合作比较小肝癌与大肝癌,只发现7个基因差别;而有转移和无转移肝癌比较则有153个基因差别,说明转移基因改变发生在原发瘤阶段,即使小肝癌也可有很强的转移潜能。这也说明为什么有的小肝癌切除后很快便转移复发,提示早期干预的重要。”
医疗实践证明,癌症治疗和防止转移应该是一个整体。在患者确诊后,就要制定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手术前后、放化疗中和放化疗后用什么中药、多大剂量,都要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理统筹考虑,即治标又治本。我曾经试验过,在放化疗的同时,采用系列中药治疗食道癌可提高治愈率17%-21%,而且大部分病人白细胞下降不明显,不脱发,恶心呕吐也很轻,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且经过不间断的中药、细胞免疫治疗,有效地防止了肿瘤的转移。 2、癌症转移的全身性决定治疗的长期性。汤钊猷教授认为:“新一代的癌症10个特征中有4个特征显然与全身调控有关,即重组能量代谢,逃逸免疫杀伤,炎症促癌,基因不稳定性。文献也指出,全身状况与肝内肿瘤的控制为肝外转移危险因素。这些提示全身干预在肿瘤治疗中很重要。” 我们要克服肿瘤切除了,放化疗做过了,中药也用过了,就万事大吉了的错误观点。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疾病,病灶与机体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抗癌能力相互制约,互为消长。对多数患者来说,局部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血液中的癌细胞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肿瘤的治疗中,不但要注意肿瘤灶的消除,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这就需要患者在康复阶段有长期抗癌的思想,有的甚至要终生抗癌。
3、癌症转移的不确定性决定定期复查的经常性
由于目前尚无复发和转移的可靠、早期预报信号,因此,为及早发现复发转移,需要对病情进行定期复查和跟踪随访。定期复查的时间一般在患者出院后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两年后每六个月一次,直到五年。五年以后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复查时,医生要给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应进行相应的胸、腹部CT,颅脑CT或MRI,骨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对出院患者的跟踪随访是主管医师在康复期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工作。跟踪随访应每月进行一次,第二年以后每季度一次。跟踪随访要全面了解患者出院后的饮食、睡眠、身体康复锻炼情况,对患者的康复期生活予以正确指导,以防止因不良生活习惯和运动不当导致复发和转移。
|